编辑点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校园智慧服务平台,这里有着迎新、图书馆、缴费、报修、E码通等等服务应有尽有,一体化服务、随时随地为你保驾护航!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在线下载体验哦!
软件亮点
及时的了解最新的校园动态,更新最新的资讯内容。
围绕学生成长,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依托智慧校园服务平台,提供身份认证、校园缴费、社区生活、校务办理服务。
软件特色
1、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学校公告,作业,成绩,课程,食谱,考勤,客服,相册,记录等。
2、不同身份登录有不同操作界面。如老师发布作业,查看考勤记录。学生则可请假等。
3.、互动校园聊天模块可以好友一对一聊天,也可以进行群组聊天,此外还可以发送图片,查看消息和会话
学校简介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69.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2016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视察,勉励川大要为全国“双创”带头,多出世界一流学科。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5个学科型学院(系)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457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4人 ;“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4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4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1人(6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举办8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开展了“大川视界”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学校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6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3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五。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8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4500人。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研基地等56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64项。2020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0.80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是教育部推荐入选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的7个部属高校之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和1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3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许可、服务和咨询项目1.4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和新冠肺炎医疗救护、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华西医院组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3 EMT)。华西口腔医院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华西远程医学网络成为中国最大规模远程医学教育与分级协同医疗体系,覆盖20个省市区、843家医疗机构,惠及5亿多人口。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 “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等20余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四川大学现有纸本文献817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12个,收藏文物8.5万余件、动植物标本87万余件(份),各类档案约34万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四川大学已经确立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馆藏资源概况
四川大学认真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带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百年川大文化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的传承弘扬为重点,以思想品德、人文关怀、科学创新精神、校史校风校训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内涵,充分依托各类载体和渠道,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地开展校园文化育人工作,努力用先进的大学文化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引领社会文化进步。
四川大学建有四个图书馆(文理馆、工学馆、医学馆、江安新馆),并建设了“六馆一廊”(校史展览馆、人文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医学展览馆、美术馆、历史文化长廊)文化资源平台。学校注重内涵挖掘、科学定位,整合资源、丰富形式,面向社会、辐射带动,开拓创新、提升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文化场馆在深化文化育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研究型综合大学博物馆文化育人品牌。
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 年,是我国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读者座位数9682个,设有6个多媒体阅览室和35个专用阅览室,馆藏文献699.75万册,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对内对外提供阅览、外借、参考咨询、科技项目查新、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用户培训、声像视听等多种服务。
四川大学图书馆由四个分馆组成,分别为:
文理分馆 位于望江校区东区内,面积16000平方米,馆藏以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兼及部分工程技术类文献资料。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文字学、汉语史、宗教学、四川地方文献、南亚研究、数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具有收藏优势;珍藏线装古籍30万册,其中包括宋、元刻本及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和抄本;收藏有大量的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图书和建国前报刊。
工学分馆 位于望江校区西区内,面积13000平方米,馆藏以科技文献为主,形成了能源、材料、化学、化工、水资源等学科文献特色,其中在高分子材料科学、皮革科学与工程文献方面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医学分馆 位于华西校区内,面积8800平方米,馆藏以医学文献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的特色体系,其中在口腔医学文献方面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江安分馆 位于江安校区,面积25300平方米,馆藏以基础性和综合性为特色。实行以读者为中心的“藏、借、阅、咨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文理分馆、工学分馆和医学分馆主要提供专业性、学术性的文献资料,江安分馆主要提供基础文献资料和大学一、二年级所需的文献资料。
四川大学图书馆开发有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开放性、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其核心组成包括:门户网站系统、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综合文献服务系统、存储备份系统、VOD点播系统以及其它应用服务系统。数字图书馆实现了对三个校区四个分馆采访、编目、阅览、流通、信息检索等各项业务的统一的自动化集成管理,能开展各种网上服务。
四川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西南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西南区域中心、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四川大学数字资源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站。四川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四川省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等也设在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人文历史博物馆
四川大学人文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新馆现坐落于学校望江校区风景秀丽的锦江河畔,占地面积约15,000M2,展区面积近10,000M2。
博物馆规模宏大、文物藏品类型丰富,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收藏最具特色,更因其藏品较完整地保留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历史民俗风物而称誉国内文博界。此外,博物馆还藏有来自全球各国文物藏品4,000余件。2010年5月,经核定博物馆藏品数量为54,731套,83,961件。
博物馆内设有4层展区,包括石刻艺术陈列馆、民俗学陈列馆、民族学陈列馆、考古学陈列馆、书画艺术厅、古代瓷器厅、古代服饰艺术厅等基本展馆,共展出文物近2,000件,说明图版400余幅。展馆设计新颖,陈列特色鲜明,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辅助展示,营造和谐、均衡、富有个性且独具魅力的空间氛围,传达不同文物的历史内蕴。
四川大学人文历史博物馆是全国高校中最重要、最知名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长期以来在文物收藏与保护、陈列展览、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育人、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卓有建树和影响,不仅是学校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是中华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是学校人文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堂,以及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及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源库,也是川大文化及川大精神培育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馆积极发挥馆藏资源的文化辐射与文化引领作用,不仅面向社会全年对外开放,已形成为成都市地方文化的一个亮点和四川省爱国主义教学服务基地,而且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文物及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工作,提供藏品保护、藏品鉴赏与鉴定、陈列设计等服务。目前博物馆正全力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
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包括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共收藏动、植物标本84余万件(份),馆藏量居国内高校同类博物馆前列。
动物标本馆由原四川大学动物标本室和原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合并建立,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908年。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刘承钊、陈义、雍克昌、马德、胡淑琴等曾先后为动物标本馆的建设和发展付出过辛勤的劳动。馆内动物标本收藏丰富、种类较齐全、规模较大、历史久远,不但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其中既有珍贵的模式动物标本、珍稀濒危动物标本,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扭角羚、华南虎、野驴、绿尾虹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白鹇峨嵋亚种、绿孔雀、褐马鸡、扬子鳄、巨晰、蟒蛇、大鲵、中华鲟、胭脂鱼、马湖鲤、深沟杜拉蚓、酉阳环毛蚓等,又有国际间交换、赠送的珍贵标本,例如袋鼠、鸭嘴兽、鸸鹋、食火鸡、犀牛、斑马等。不少标本的野生种在自然界中已很难见到,属于无价之宝。该馆具有非常显著的地区性特色,标本收集侧重在西南地区,对于研究物种形成、区系演变、生物多样性及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有着重要价值。该馆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植物标本馆是由我国植物学先驱钱崇澍教授于1935年创建,后由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教授发展壮大。目前馆内共收藏植物标本50余万份,包括通过馆际标本交换收藏的云南、广东和东北等地的标本,以及通过国际间的交换而存有的美国、英国、日本、原苏联、法国、保加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标本。其中经过本校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并命名的植物新种模式标本1000余份,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名列我国高等院校首位,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早在本世纪50年代初,学校植物标本馆就被收入世界著名植物标本馆专集。目前,学校植物标本馆不仅是西南地区植物标本贮藏资料最有权威性的单位之一,而且还是我国重要的植物学研究基地,是学校植物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库,汇集了丰富的标本资料,为编写世界植物学专著、国家及区域性植物志提供了充足的标本资料,为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植物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学、古植物学及药用植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标本,也为农业、工业及医药卫生事业等生产应用部门提供了资料及依据,对植物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均属于科技部“国家基础性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建设成为数字化标本馆。
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历史文化长廊和档案馆
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于2006年8月学校建校110周年之际落成,位于学校望江校区东区听荷池旁。馆舍建筑为T字型三层建筑物,始建于1937年,最早作为原国立四川大学图书馆,后曾改为四川大学博物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独立校史展览馆。展馆包括六个大展厅和八个小展厅,围绕“世纪弦歌,百年传响”的主题,以图片和文字展览为主,辅之以丰富的校史实物资料和珍品档案以及其他展览手段,全面反映四川大学(含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110多年的发展历史。馆内除校史大型主题展览外,还设有小型的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如“抗震救灾,川大在行动”、“四川大学校友书画展”、“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大学师生”、“川大优秀教师教案笔记展”等。其中,展馆收藏和展示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如1885年四川尊经书院举贡提名碑、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办时英文校名石碑、1907-1908年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在校读书时的成绩单、1913年文坛巨匠郭沫若在校学习时的学生名册等。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不仅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学校校友纪念活动和校友杰出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四川大学还建有堪称“露天校史展览馆”的历史文化长廊。历史文化长廊于2006年金秋学校建校110周年之际落成,位于学校江安校区东大门内近一千米长的景观水道两侧,由70多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群构成。长廊着力体现川大文化融合的主旋律,按照“源头活水”、“治校方略”、“群贤毕至”、“勇立潮头”和“春华秋实”等五个部分,将四川大学110多年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用简要的文字、形象的历史图像和雅致的艺术设计,鲜明地加以展示,气势恢宏、韵意无穷,是见证学校悠久历史、彰显学校一流成就、传承学校深厚文化底蕴、展现学校辉煌远景的标志性景观。
四川大学档案馆收藏各类档案25余万卷(其中珍藏历史档案9000余卷),馆藏文献资料丰富、内容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馆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档案馆之一。其馆藏档案连续完整地记载了四川大学(含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从建立至今110多年来发展、联合、壮大的历程,涉及四川近现代高等教育、文化医疗、科技产业、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珍贵收藏。尤其是馆藏的历史档案更是研究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史、宗教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等的宝贵资料。馆藏各时期的重要材料有: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和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办资料;著名教育家吴玉章、张澜在校任职期间的材料;原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革命烈士江姐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校求学档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原件;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来校演讲的材料;华西坝古建筑档案;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和原华西医科大学两次合并的材料等。
四川大学档案馆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副会长和校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工作协会理事长单位,于1998年达到国家档案局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四川大学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设在该馆。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